Swarm-A卫星观测的南半球高纬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余涛教授团队杨娜博士等与北京空间环境国家野外站科研人员通过联合研究发现,南半球高纬槽是冬季午夜以后持续的特征,在低太阳活动条件下主要出现在东半球,在高太阳活动条件下出现在更小的经度范围。高太阳活动条件下,高纬槽出现在更晚的地方时。随着地方时增加,高纬槽移向更高的纬度。其地方时变化在低太阳活动条件下比高太阳活动条件下更明显。高纬槽区场向电流和离子漂移速度的分布特征取决于经度。在经度段0°–70°E,高纬槽位置总是处在向下场向电流区域的极侧边界,午夜以后位于对流反转边界区域。在经度段80°–130°E,高纬槽位置在午夜附近位于向下场向电流区域的极侧边界,午夜以后位于强的西向或者背阳向离子流区域。分析认为午夜附近高纬槽的形成最可能与向下的场向电流有关,并利用相关机制解释了高纬槽位置与向下场向电流区域的不符。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pace Physics (DOI:10.1029/2019JA027169),署名了北京空间环境国家野外站。

冬季低太阳活动条件下夜间(23LT-08LT)平均电子密度的GLAT-GLON分布随地方时的变化特征。
中纬槽和高纬槽位置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点线标示。黑色虚线表示磁纬-60°和-80°。黑色加号表示南磁极。
(k)图显示了高纬槽位置的时间变化。